《“文艺女青年”的公关从业两年记》 作者:静怡【完结】 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就自己做了两年的公关行业,写点自己真实的看法与态度,也表达一些对这个行业许久以来所积累的想法与“积怨”。“痛苦并上瘾着。”是我现在所能表达的最实在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我知道这一年多来,我是在逃避提及自己所做的工作,就像昔日我做新闻编辑的时候并不希望外界的人知道我是编辑。 对于公关这个职业,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词语说出去,总会让我很费劲的解释与举例大半天,大费口舌。就如同我永远不清楚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商的Marketing部门,一年到头会做点什么一样。我们所了解的,总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很微小的部分,所以任何时候都不需要高估自己,来轻视任何一个人。 1. 缘起,缘落 自从两年前,因一篇在业内小有流传的《我的公关往事》,而决定开始公关生涯,时至今日,不长不短已两年。1+2年的规划,是我在职业生涯上原本就定下的时间长度,只是从最早的自在逍遥的小网站主编到误打误撞进入PR行业,现在想来确实有点“欠揍”的决定。不巧的是,最近又看到《明日风尚》这本被很多人才鄙夷的非主流杂志上登载的“长篇大论”——《广告创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却读得我热血沸腾,又突生了很多人生的感触。 毕业第三年的秋天,我独自一个人在武汉的商务酒店里,却突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与价值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却突然间仿佛觉得自己全无意义的活着,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那个一瞬间,我突然想躲回学校读书,后悔昔日的我为何不选择留校安安心心当个普通的大学老师,或许有大好前程。 出差在外,领导不会对你要出发时说一句一个人出差要小心,所有的同事也自然不会主动联系我问候一声,当时我就在设想如果我在外地发生意外,又会怎样呢?这好似我不曾在上海这个城市活着,一个很不好的念头在我的脑子中升起。身处这个行业的人,难道真的是如此漠然,而又疲于奔命,感受不到任何生活与人生的快乐含义。而能我坚持下去的力量,不是职位不是薪水不是私利,只是为了自己所信奉的“诚信”,一个信守自己作下的任何承诺。于是,当我辞职的那天,财务经理看着项目财务表,笑着面对我说了一句,项目真干净。不留一点处理了一半的项目与流程,也不留任何对工作的愧欠,而最让我觉得舒畅的,则是我对得起我的良心。挥一挥衣袖,我真的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这样的公司很快被替代,不要总以为公司缺少自己项目就运转不了。这是公司一直所主张给员工的压力环境,只可惜他们忘记了,两个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个项目,即使项目同样运转,结果不过是完成项目,但过程却远远不同,而对企业的内在价值与意义更不会相同。而这些,却注定是在点点滴滴中累积的。有一天,量变总会产生质变。 在业界所谓的本土Top 3的公关公司的两年客户服务经历,即使从没有领导当面赞扬过我的工作做得如何如何好,也没有哪个同事能真正了解我所作的工作和项目。默默工作,努力学习,坚持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坚忍”,是我在这个行业生存极富阿Q精神而唯一可以自我鼓舞的字眼。 这个行业在国内,其实真的没有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多少科技含量,或是需要多少超人的智慧去做的行业,只不过,你需要一点比别人多的耐心,比别人更好沟通相处的个性而已,或者一个不错的情商和一副口若悬河把死人说成活的本领,或者有点逢迎拍马的天赋。所以,似乎每个在某一方面有点特色的人,都可以去尝试这个行业。而我,则总是那个最默默的人。 直到半年前,我还在继续Double Hard地在这个行业工作。但是,一切却在默默改变。SMART的原则与Hard Work之间的较量,也让我陷入了一场对自身信仰和原则的挑战,而我很明显是一个理想主义大于向现实妥协的人。三个月内的三次部门调动,我在心里默默说了句“事不过三”,第三次,我依然忍了,但是还有什么理由让我可以继续忍耐的呢?当我遵守游戏规则的时候,又是谁先打破了这样的规则与原则呢?而这,却是让我无法再忍受的。当发生第四次的时候,其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半年前,客户的销售的一句话,却让我记忆深刻。“选一个好的公司,不如选择一个好的领导。”而这,在我后来的大半年工作中,体验更加深刻。我在3个月内频繁换了4个直接上级,而30多页PPT的述职报告最终没有提交上去,因为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辞职的那一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终于跨出了这一步,而这一步本在规划之内,可惜却在意料之外。因为连我自己也没有想过,会在2009年的12月选择离开。而对于自己的成长与得失,到今天却依然没有勇气去做自我评价。但我却依然坚信,经历就是富足。 难道,我们的人生,只是用工作来评价吗?难道,当我依然怀着新闻理想,坚持文字的真实性,想起那些违背自己意愿下的文字的时候,我又有多少失落与对此不耻吗?当公关软文将那些并未发生的事情,预先描写得如此动人,甚至将莫须有的事件伪装成新闻的时候,我又是怎样的心情。 一场自我变动的历程。离开的最后时刻,给昔日同事发最后一封告别邮件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昔日的理想还在,昨日的一切适才清晰起来。而我,丧失勇气与理想多久了?而为何,偏偏要到这个时间才让自己看到。难道,自己还是处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之中? 不知道还会不会在这样的路上坚持。只是,可以一直激励自己的,便是身处这样的行业,继续可以看到同辈们不断前进的脚步,年轻的力量,还有那比其他行业更多的人生经历与不同感受。 谢谢你,公关。 第二篇 公关从业两年的六大感触 1. 写在前面的絮语 之所以有以下六大感触,还是缘于那篇《广告创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篇很长的采访实录,所谓的Dialogue。虽然杂志的文章质量做得并不算上流,只是因为其精美的装帧和那带着一点小众的味道,让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了这本文艺味道的杂志。我很讶异于自己竟然能将这篇极长无比的文章,在一个凌晨的夜里一口气读完,整整花去我一个多小时的睡眠时间,许舜英、陶雷、黄炳培,这三个名字也让我对所谓的广告业有了一点新的理解。当然,我的感受不可能仅限于广告。 很多时候,人困在某一个环境里,就总是看不透很多东西,而一旦跨出了那一步,才又会觉得豁然开朗,似乎整个思维都清晰和活络起来了,也似乎可以参透很多事。春假里,随意翻看周国平的“论人生”,一系列有关人生和生活的散文,又开始骚动我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在冬夜零下的深夜里,我回忆起过去两年的种种经历,仍如同一场梦。而我自己的理想,却依然在这样寂静的夜里,恍惚不定却又希望那样坚持着。而公关,原本就不在我的梦里。 很久不用QQ,来和那些很早之前就加入的群里的人聊天。这些感触,真的只是在这个群里聊天,“一时冲动”而打出的条目,但发现打出来了以后,却还真的有那么点意思。事实上,读完那篇文章的时候,就早已是感慨万千,脑子里很乱,那一刻,我曾希望能写出一些东西来,而真实情况却真的维持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维混乱。 感触和文字的冲动,真的只在这一瞬间。于是,我感谢“灵感”大师在那个时候对我的点醒。从业两年,却一直处于那样混沌的感触阶段,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汇和言语,去评价这个行业我的工作,从中提炼出这个行业的精华抑或真谛。而这个行业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不在于你写不出漂亮的文章,而在于你要去体验你并不喜欢的文字创造,而这却最大程度的违背了写作与阅读的真谛,甚至,我们已经开始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了对自我思考与评判的能力。 可是,我们身在其中,只能选择妥协。对文字的妥协,对原则的妥协,对客户的妥协,而我们的最终目标呢,我们还是真的在快乐的创造吗? 言归正传,回到我的六大最深的公关从业感触。 2. 感触一:PR行业应该改为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这一点,可能是极度挑战原有公关行业的概念的,但我从两年的经历中,却不得不再次质疑这个词语的含义,至少从字面看,这个行业太难让人理解了。很多人问起我做什么,我很难去解释,相比很多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如今的公关,其涉及的内容与层面越来越广,似乎早已打破了最早的制造一定的公众事件,并加以媒体传播的界限。越来越多的业内公司,都涉足了各种各样的项目类型,来满足客户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要求。公关,一头牵着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传播通道,一头牵着沉重的不堪重负的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 于是,我们的公关行业玩法越来越多,只要达到和目标群的沟通,将品牌信息和客户的目的,精准的传达出去了,就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于是,与其用PR来形容我们所做的工作和行业,还不如用Marketing Communication来重新界定这个行业,规范我们的内容。这个词,应该是早已有了的,只是借来一用而已。因为我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Communication,而也只有这个词,可以充分体现我们每天工作的价值所在,因为沟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着客户的marketing department的人,而我们也要着重去研究如今的消费者喜欢什么,他们正在玩什么,在平时的24小时生活里,他们会去关注什么,参与些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一个项目最终执行的好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因此,Research和Analysis在每个项目开始写提案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的时候,必须抱着对客户对品牌负责的角度,去做一个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Brief从市场部下过来,我套用下模板,套用下公司已有的资源来做就好了。而这功夫,恰恰是建立在你对平时生活的了解,对现在各种不同群体的信息关注上。 Marketing和Communication处处存在。逛街的大商场、超市和某个柜台,车水马龙的街道、公交车站,正在流行着的网络事件,公众舆论,哪一个是你可以错过的呢?到处是市场,到处需要沟通,而信息沟通则在人际、群体、组织和最大的受众中层层蔓延,我们可否都能为客户和品牌想到呢? 而真正意义上的PR,是应该较倾向于公众和政府,从管理学角度上看,西方的企业已在新公共管理时期上升为政府组织或企业家政府组织的阶段,而在这方面,却在中国整个行业里,很少有多少公司能这样去做,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公关公司可以参与到有关国家和政府形象的公关中去,而这一点,在中国是不被重视的。因为我们的国家,本就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新闻和舆论上,有太大的差别了。而PR,却是从美国开始的,我们没有办法把西方的东西直接拿到这里来使用。这一切,还需要业界的同仁们努力。 3. PR行业太乱,外行领导内行 是的,这是个还处于“混沌”的行业。曾经的领导说,“乱世出枭雄”。是的,可能经历乱世后,努力坚持而留下来的,会成为一代枭雄。而他们也忘记了,被留下的,却不一定是精华,也并不注定是这个行业的英雄。“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政治学课堂里,一个直到毕业都没有定论的命题,却在我职业生涯里重复上演…… 行业太“乱”。而这一个“乱”字,我却并无带着任何贬低之意,因为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更简单的词汇,来替代这个中国文字中简单而又能让人理解的字眼。历史如此,我们的工作也市场如此,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不也如此么? 我想,现在还处奋斗在这个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身为PR人的生存,也是越来越难了。而我们,又何曾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呢?混着,被内外夹击着。一边是过度的商品竞争,一边是网络后媒体时代的信息泛滥。因为PR门槛并不很高,我们就不面对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业内人员的高流动率,优质客户和好项目的过度竞争。所以,身处行业之中,就不得不面对着不同程度的高竞争性,那确实仿佛是个“乱世”的时代。 同时,我们既要作为挑起市场传播来研究消费者的专业人员,却又仍还是主力军消费者的我们,每每遇到新项目,我们既要在客户面前冒充业界专家,却同时要在市场上做产品的新手和体验者。一踏上这条路,我们就开始了双重的人生,而这样的观点是视觉,可能很长一段影响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一下子突然觉得不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物,也不信任媒体的报告,很多对大众来说很新奇的正发生着的事,自然就想到了公关与炒作。对于媒体对于消费者,我们所起到的力量,而PR确实在中国显得比较特殊,但值得高兴的是,不规范的市场竞争里,总可以制造轰动和奇迹,而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传播奇迹。 虽然,我们站在市场和信息世界的第一线,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也是受众者。我们要为市场而战斗,比普通人更快的速度战斗着,却不允许自己倒下,也不容自己有喘息的时间。但无论如何,我们却不能忘记,任何利益面前,我们有着底线,每个从业者,都要为消费者负责——而不仅仅是客户。 但现实是,理想主义里达成的“专家”愿望,往往还是在社会是行不通的。虽然我抱着让自己成为业界“专家”的“宏伟目标”,而事实却是,我依然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沿用着轻松而现成的思路,套用着各种快速和好用的PR策划模板,一个项目接连着一个项目的执行,连让自己系统思考的机会也没有。不论大小客户,接一个Brief,就是集体资源的一场汇总。 习惯了整合营销的方式,回过头去突然发现,自己写方案的速度已经达到了一天一个新方案的地步,然后再回过头去看,这一年里所有的方案,长得几乎都一样。不管品牌和产品,也失去了对消费者群体的研究与划分,这似乎是只要预算足够,这都能做。这等于是在和客户说,我把方案卖给你,我可以用足够的理由,证明我的Idea足够有Power,来共同期待可以制造轰动的可能。现在你就挑你喜欢的资源吧,我可给你写清楚了,这个资源多少钱,那个资源多少钱,你的这些费用,就推荐给你这些个资源吧。听我的,没错,因为我们是专家啊。然后,客户看着这些资源,也好像很资深的评估了下,嗯,还不错,于是,这生意就做成了。这当然是看起来双赢的结果。但事实上,这样行业里大家不断努力着,花了很多时间做的项目,“不欢而散”和“无疾而终”的下场更居多数。 然后,我开始陷入一种新的沉思。我们真的是自诩的行业“专家”,可以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充当他们的“顾问”吗?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已经努力了。但我内心却深知,每个行业里,自以为很懂的往往是什么都不懂,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懂的时候,就已经不屑于再接受新的东西,却开始再排斥新生的事物了。“专家”嘛,总喜欢用资历说话,用“我曾经服务过XX”,“我服务XX品牌n年了”来教育人,然后朝你一个白眼,心里默念一句“你个小屁孩,懂什么呢?”这个是我胡诌出来的,但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虽然我还没直接遇到过那么“小气”的领导。 所以,在这个行业里,所谓的让大领导带队,却并不一定能做好手上的项目的。道理很简单,当他们用资历说话,凭过去的经验做新项目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被这个市场OUT了很久的古董了。说的直白点,别拿那些大领导的大创意提给客户,因为大领导的创意永远执行不了,或者即使客户认了,那么你的苦难生活就从此开始了。大领导永远不会管执行过程如何,因为他们只看结果,只看项目的钱给客户收回来了没有。而说的更好理解些,开项目策划会的时候,可以微笑得听领导把他的Idea陈述完,然后说声谢谢,我们自己重想方案,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我们,才是奋战在第一线最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人。 领导们大多习惯了业界专家的角色扮演,所以很容易把自己看成客户面前最重要的人,而不喜欢听项目内一般人的意见。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活得很辛苦。在职场里,永远有这样的规则。因此,做领导的并不一定是最懂的,而我们却不得不听领导们的指令和安排办事。所以,我们就一直是那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孩子,而领导总是喜欢那些最听话,任何时候下了指令后都不说“不”的循规蹈矩而又不存在过多想法的人。只可惜,他们忘了这其实是个需要创意和智力大考验的行业。 做公关,我们又不得不来提到另一个群体,就是我们的客户,意味着一种极度纠结的生活。还好,作为客户服务的我,对这两个字,却要怀着极大的感激之情。因为,我所遇到的客户,都是脾性很好而又相对较专业的客户。因此,遇到好客户,与这样的客户沟通,则是一件让人值得庆幸的事儿。 很多时候,总会在私下听到这样和那样的,对客户的抱怨和愤恨。嘴里骂着“XX那个傻X”,转眼又拿起电话,在听筒里和客户忙不迭的沟通。和客户开会时候,我们总是很难“拒绝”,却喜欢用一句,那我们回去沟通和排查下,做妥善的衔接。而更多时候,我们是明知道不行,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客户说“不”,同时给到充分的理由。当然,业界有很多牛逼的公司,偶尔会对客户持强硬态度,委婉拒绝某不合理要求,但普遍情况却是,我们总好像是低了好几等级,再求客户。对于客户的很多“想象”,我们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工作增加难度,自己再给自己做“无用功”,结果,早就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又有多少客户也是真的那么懂这个行业,真的了解自己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吗?我看未必。其原因很简单,我们接受了差不多的教育,我们的阅历年数相仿,我们接触的东西类似,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是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所以,客户也是普通人。记住,别让客户牵着鼻子走,因为客户也未必比你懂。他提的,很可能是突然脑子里蹦出的想法而已。你么,也就当随便听听,找个合适的理由拒掉吧!我们不要那么痛苦地活着,去满足注定没有结果的要求。 所以,英雄辈出的年代里,不要去做披着熊皮的看家犬,不是被人牵着走,就是天天待在锁链下。 4. 感触三:PR行业太辛苦,性价比越来越低 一年多的日子里,习惯了几乎每晚到家都是半夜,甚至很长一段日子,每天踏入家门的时候,时钟已指向凌晨一两点钟。每每那一刻,我都在怀疑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人生与我的价值。 那段时间里,我真的都不记得朝阳与日落了。觉得只有那按时起床,可以按时下班,按时睡觉的生活,才是人生最美妙的一件事。而我错过了多少次美丽的朝阳与日落,还有多少个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周末呢?还有好几次,当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带着深深的倦容走出电梯,呼吸那清晨六七点钟的空气,似乎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躯壳,被动而无奈的在消耗生命。 那也许不仅仅是辛苦两个字可以去概况的,而这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效率问题。当然,我承认身处这个行业,自己至今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养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时之间真的很难去改变。而更多时候,我是在竭力抗争,为保存这最后剩下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个性。 而我,却深深记得,当我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的第一天,虽然早早地完成了领导布置的工作,而抬起头纵观周围,应该下班的时间却无人回家,于是,我也默默选择了留下。工作第一天晚上她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依然记得,那就是“能按时下班的时候就尽量回家吧,以后你想早下班,都是不可能了。”我觉得我应该感激她,也后悔那天自己的不坚定。而我,确实如她所说的那样,那近600多个日子里,真的没有再按时下班过。而昔日来到这个行业带我的第一个项目经理,却在我来到后的一周里,也离开了。她的理由只有一个,太累。 很多次,当我在深夜凌晨走出写字楼的时候,等待在楼下的出租车司机,总能很机灵地把车调好方向停在我的面前。司机师傅总又相同的话语和我们说,“你们真辛苦。上面是不是还有加班的人啊?”我说,“好像还有人”。于是,司机师傅也许送完我,还可以再回去载几趟。这年头,做什么生意都不容易啊。Maybe,我们也用这样的话安慰下自己。 一个跳不出去的漩涡。 当我第一天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行业,也许,就注定我已经无法回头了。因为每一次变动,都存在机会成本。而更重要的是,每一种新的选择,都有可能改变未来的人生。而变动中存在的风险,同样在另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也存在,只是风险的大小有所不同。人生,就是一场博弈。 当我们那么注重对客户所做的时间推进表,努力去兑现我们的书面和口头承诺的时候,又何曾想过,我们的工作时间里,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时间的承诺呢?那个上午9点,下午18点的作息表里的时间节点,难道就因为不创造任何项目利润,而本身的价值却已经事先约定的就变得毫无意义吗?难道,这就不是我们自己的时间节点吗?如果这样,我们掌握了对项目时间点的合理安排,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点概念,生命终究有什么意义呢? 说到这里,我开始更加怀疑作为这个行业最底层的从业者,他们的付出与得到。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当我们的领导习惯于用员工加不加班和加班的时间长度,来评价我们在项目上的贡献大小,来认识这个个体,那么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畸形的存在了。因为,他们永远都看不到最真实的一面。 我们开始对“效率”两个字产生重大期待。我们用宏观的思维方式,去谈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文化业上,来用社会效益为先的指导思想来贯穿我们的工作始终。可惜,作为企业个体本身,无论它出来怎样的措施,谋求最大的商业利益必然是企业运营的根本。而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就目前的公关公司看,维持和支撑整个企业运作的,利润是最基本的出路,如果连最起码的日常运营都跟不上,又谈什么社会效益和价值呢?所以,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测,公关业在五年之内,是还不具备以单个群体做公关业价值品牌,去追求社会效益的。即使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者,那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注定是一场伟大的试验。要发起的这场行业革命,建立行业整体价值与PR在中国的更深远意义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但这却并不意味着这没有开始。 当我们每次购买很多电子数码产品的时候,总会对性价比问题滔滔不绝。而对自身呢?当我看着小有名气的律师以小时计费,同传以分钟计算,即使是我们做活动时候请来的拉丁舞蹈演员或者主持人,也是用天或场来计算自己的收入,而我们自己呢?也许你会说工种不同嘛。我们只要在自己的行业里比较就可以了,可惜这个行业里能有大把大把的钱的人,往往是最有时间享乐的人。用人脉和资源换取的嘛。 用不了以上方法的,便只能用日日劳作,和客户周旋,和供应商来回太极。游走于下游的乐观者当然可以用“比上不足不下不足”来安慰自己,我当然也可以抱着理想主义的态度,用追求自我专业和全面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企业将单人产出最大化。可我们自己的性价比呢? 这又是个无限度,追求完美境界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次比一次做的好,才能满足客户日益被我们培养起来的品位,还有越来越有style的作,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国民发展目标。同时,加上身处这个行业久已,对自我追求的完美程度也越来越高,并深深以纠结为行业乐趣。不纠结,不为乐。 于此,我们的工作时间长度,终于开始发生变化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是创意的构思场所,无论在狭小的充斥浓浓烟味的会议室还是情趣盎然的咖啡厅,都可以开Brainstorming,都可以捧着电脑充当工作狂,昏天黑地。无论工作区还是家里的被窝,我们都可以为手上的工作努力奋斗,一边音乐一边邮件,不分任何工作与生活时间。然后,我们还要花费大把大把时间陪客户吃饭聊天,还要牺牲休息时间,为表示关心客户生活起居,充当免费劳动力,还要在节假日和忽冷忽热的天气,致以节日问候并要嘘寒问暖,以示我们是多么虔诚地为你服务啊!真的印证了一句话“服务到家”! 多丰富的人生经历啊! 这个世界里,太多的人不会反抗,乐于逆来顺受。传统的中国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让我们宁愿牺牲小我,也要成就大我。于是,这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行业啊!为了我们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和受众,可以及时去享受这个多彩和变化的世界,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都是这样被打造出来的。 不知道这个行业有没有“最低工资”,这是我在看实用经济方面的书时候学到的两个词。觉得这个词语,真的有意思极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那些政府出台的最低工资,是真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在公关业,我们也常常被假象所蒙蔽。 我们满心以为采用的广告业里的职级高低,来定价我们可以得到的价值,是这个行业里公平的保证。但我们却被经济学欺骗了,因为每个职级的最低工资一旦界定,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有了更多的阶段积累性薪资,因为在更多的人在开始时觉得变富裕的时候,我们的雇主也因此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削减其他的支出,比如健康、午餐,无数的加班补助,还有培训机会等。对行业的影响,则是整个行业劳动供给在某一些职级上的增加、需求减少,进而造成失业。而对应起来说,就是某些职级上人才的缺失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又是一个永远的悖论。 这个行业里职级工资的出现,让现实中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继续雇佣我,但要更高的薪资,而另一个情况是,解雇我,找一个与这个级别的工资匹配的人替代。而更常用的情况是,公关业的小AE和小小AE们,总是最容易被替代和随时更换的,当他们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的时候,那么成为替代品的时候很快也到来了。而对雇主来说,他们可以这样教导你:“你只要继续坚持和努力,你很快就有升职和加薪的机会的。”他们总是许诺给你很美丽的梦,比如这个项目做完,就升你到一个什么级别。当然,最有文化深度的,就是他们早早把你当成高一级或者两级的人才使用了,还美其名曰给你机会锻炼。而和你谈心的领导,总是喜欢和所有的人说着同样的那句话,所以,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行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最省公司人力成本的方法,当然叫做组织激励嘛,大家还要换着招来,实质就是我们行业的经典——忽悠嘛! 突破思维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形色社会。公关业只是我们是新兴的行业,一个未成熟的,充满着矛盾的行业。 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吧,或许,我们可以更多点时间属于自己了。 感触四:找不到PR行业从业者的核心价值 晚上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借着昏暗的灯光,在起点站翻阅手上的一本写得很通俗的经济学书,车子启动不多久,我竟然又翻着书睡着了。还好,这次及时醒来没有坐过站。忽然间想起那曾经的48路公交车,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很多次当我猛地醒来的时候,车子已经过站,正向古北的方向驶去。人生,有时候就如同自己坐上了一辆公交车,路途中却无形被很多不可预料而耽误而影响,离我的目的地越来越远。 寂静的夜里,我时常这样问自己,自己现在这种状态的工作与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是不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呢?而这个问题,从我毕业那一天开始,已开始越来越强烈。那一刻,我也终于明白了一句话,跨出校园,一切真的重新开始。后来,当我在年底决定辞职的那一刻,领导和我谈话,也这样问我,这是不是你究竟想要的?而我,又何曾更多次的问自己,留下,是不是我想要的呢?所以,这一切,终究没有答案。 人生,依然存在于现实与理想的种种矛盾中,某个时间点上的冲动,不过是一方胜过一方的闪念,这一闪念,就帮你定了接下来的路。然后,你已经别无选择。别无选择,未必是不好的选择,太多选择,我们又未必从中挑出好的选择。这是因为有选择的机会成本。选择了一朵花,就必须放弃其他花,也许那可能是整个花园。 也许,校园里的我太过理想,而今天的我,还在从心底奋力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理想,努力抗拒着有些东西。当身处PR行业近两年的时候,我又突然间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开始质疑。两年里的忙碌,让我暂时忘却了安静思考,两年的疲于各种项目,让我忘记了对未来的规划。而我,真的是在创造价值吗?我可以在个体和群体价值乃至社会价值,得到实现的统一吗? 也许,从刚接触公关一词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一个顶礼膜拜的行业,那个时候的我总对起源于美国的学科与精英教育有过某种程度的偏好,以至于当后来看电影《全民超人》看到刻画这个行业的而一阵激动。而两年后的今天,我才深刻地觉得,同一个英文单词在不同文化和国情的社会里,有了多少的差距。这个差距,我现在也不清楚到底是多少。我在那部电影里,看到了公关存在的意义,看到了社会与人类追求美好理想奋斗中的胜利,而现在,我不知道那一天在哪里。 这是我至今依然困惑的地方。也许,这种困惑也是因人而异,因某个特定的时候而定。因为,当昔日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从来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觉得付出了,总会让我有所得到。可惜,二十多岁的我们,收获总是会姗姗来迟。 而此刻,又让我更深的想到,这些困惑,却远远不是仅仅在PR行业里存在的。当我们毕业时,总会拥有着当初的踌躇满志,总以为跨出校园到社会里,真的就可以这样富有激情地去实现梦想,兑现曾立下的豪言壮志,也很有可能为了大学里和同学的一个玩笑而过于认真。但是,跨出校园没多久,我们就开始茫然,而这些茫然,将如影随形,间断性的发作。我们经常为了工作而去工作,为了赚钱而去赚钱,为了要恋爱而去恋爱,为了结婚而去结婚…… 我们的人生里,往往不经意间的一步,已经注定了未来的人生,虽然我一直是个不相信命运的人。当我在那一刻,选择踏入公关这个行业,自己已经如同张爱玲小说里,曼桢对着世钧说的那句,“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一副林心如姐姐肝肠寸断,伤心欲绝的样子。但日子,终究还要这样过下去。所以说,我们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份工作,又是何等重要呢! 很多专家告诫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多多承受,去经历那些社会的不公,因为那将是我们的人生财富。于是,我的脑海里跳出了能量守恒公式,如果有这样的平衡,也就意味着20%的提前成功者和那80%的大器晚成者,然后,我们就有了各自掌握的80%的财富和20%财富。所以,事实上,我们的差距与速度就至少是16倍。而那个80%的财富里,还隐藏着很多看不见的富人。 当我们自以为可以用金钱和地位,来炫耀自己成功的时候,当我们真的希望自己是那个最重要的人的时候,当我们用着别人的牺牲付出而青云直上的时候,也许,这样的人生,已经就是失败了。那是一种很累的人生,也是一种让人很不齿的人生,一种社会负价值的人生,注定不可能幸福。这个道理,每个行业都一样。 还是让我们在这样浑浊的水里,去保持那一点点仅有的理想,竭力维持那一点点属于公关行业的尊严和价值吧! 6. 感触五:到底是Idea为主还是媒体/渠道为先 这是一个在我刚入行时,从未想过的问题。刚入行那会儿,一般来说策划会总是有领导、大大领导共同参与的,他们总会在会议上提出很多个听起来非常Powerful的Idea创意,然后,会再用这个Idea提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行动创意,而后通过行动创意的一系列活动,找到看起来极度完美的PR传播方案。 所以,在我刚入行第一年的时候,我从不会去质疑这样的思维模式。向来,我们是先有Idea,后有各种营销或传播形式。因此,我们的Platform总是会做得很360度,围绕一个核心关键词,不管什么形式,谁都不敢脱离这个核心传播点,所谓的PR新闻点。记得曾有过最痛苦与残酷的一次,是周末连续两天从上午10点一直讨论到半夜11点,整整二十多个小时,整个部门的人列了满满一个会议室的板书,从受众对象的个人心理分析到受众群体行为,从女性的择偶倾向到对待男性的态度。 一年后,我还是习惯于这样的方式,去构思每一个策划案。仿佛那种既定的模式,是可以让我的工作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个方式,直到我被推上这样一个位置,开始自己去完整地做完一个项目的执行后,对此产生了些隐隐的质疑,当然那个时候自己迷迷糊糊,并未有太多的思索。对曾有的方式怀疑,直到我选择离开之后。 最后一天离开,理出近两年中厚达10公分的活页笔记的时候,我犹豫了长达半分钟,忽然觉得眼中湿湿的,终于还是将这些累积了无数加班熬夜的纸张,重重地扔进了垃圾桶,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过去参与的各种项目所作的策划会笔记草稿,各式各样的提纲和项目执行工作记录,原来放在文件夹中,我竟不知道会有那么沉。过去的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我又将重新出发。心中不禁松了口气,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很有可能,我们以为正确的方式,本身就已经走了很多弯路。能有的更直接的传播方式和更有效的结果,为何我们在一开始就走错了呢? (此章节待续) 离开之后的某一天,我看到了那篇在《明日风尚》上的长篇文章,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采访者的思维非常跳跃,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产生了共鸣,我突然间发现自己被其中的只言片语所点醒。原来,自己过去一年多时间中所习惯了的一切由Idea创意出发,应用到各种媒体或渠道中去的做法,在实际执行和效果上,是有很大问题的。而自己如同困兽,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被禁锢了太久,以至于都不太会自己思考了。 所以,现在想来,很多公关公司里只写策划案,而很少参与整个项目执行与控制的策划人来说,这样的职业定位和未来规划则是相当危险的,而对于公司项目效果、客户反馈以及未来的发展看,这样的运营模式,也是相当危险的。脱离实际操作的公关策划人,也许眼睛里永远只有策划案(想法)与项目报告(数据与结果),而对于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和偶然发生,是永远都没有时间与精力去了解的。 但现实往往是,执行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才可能积累经验,才能对今后的项目作出正确的预估,甚至是第六感的判断。可以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杜绝掉很多不可控的执行风险,也可以在一开始就信心百倍的告诉客户,这个建议做,这个不要去做,而远远不是因为公司有资源,就让客户一定要买单。我们也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客户,我在用你有限的预算,去达到最大化的效果,而不是仅仅为了一笔生意。这才是公关业的良性循环,也是公关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各种受众群负责的态度。即使从字面上看PR=骗人,那你的良心呢?真的允许自己这样吗?不要忘记了,你自己也是受众。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而同时,这个行业里也有很多偏广告和软文的所谓业界同行,他们总是用着还有点稚嫩的“新闻策划”来“策划新闻”,他们经常有很多媒体资源,所以发布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你问他们可操作的媒体清单,他们总可以罗列一大筐的媒体给你。这个媒体也可以操作,这样媒体也可以操作。于是,他们还是很信心百倍的,用着过去十年中很流行的做法,进行着媒体投放计划。只要客户说,我要XX媒体XX版面,他们就能乐开了花。但是,理想的预期和现实的效果,总是存在着某种差距。 这近两年的工作中,我却真的很少有遇到特别牛的公关传播发布。我们所谓的效费比,不过是用着每年在媒体版面/节目中所官方公布的广告价格和所谓的发行数量、阅读/收视率来计算出这样一个值。而这个值的真实度,又究竟是百分之多少呢?很多时候,堆积成山的XX报纸永远是公司年底回收进废纸市场的大买卖,XX报纸永远只能维持地铁人均十多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长度,XX报纸上的XX、XX、XX版面,有的人永远都不会去看,而同时XX、XX类型的文章,某些人也永远习惯性的读不到。快餐式的消费阅读习惯,疲于工作的城市人群,早已将这些所谓的传统媒体的广告价值,掺进了越来越多的水分。如果这个社会里,有人还能坚持连续1-2小时的阅读,那我一定要好好佩服这样的人。现在的我们,谁还有空和爷爷奶奶那辈,在早晨喝着豆浆油条配一份报纸,又还有多少人还和父母辈一样,每天吃完晚饭,坐在沙发藤椅里安静看书看晚报或都市报? 所以,每年各大媒体发布的官方数据,仅仅只能是一个参考,用来判断传媒行业的整体趋势,而我们更要做的,则是去挖掘那些数据背后表现的问题。就像每半年发布一次的CNNIC报告,重要的不是那些数据本身,而是数据后面的东西。因为任何时候,单纯的数据总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当你看到发行量40万、80万与150万的时候,有分析过其中真正需要覆盖的人群的消费比吗?很有可能,40万和150万发行量,也可能没什么差别的,A报纸的头版和B报纸的娱乐版,其效果很可能也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也不用太相信“被发布”的数据,因为数据就是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做出来的。另外,客户也未必有那么多时间去追根究底。不然,每个客户都是研究员和资深调研家,而不是市场部这个每天想着提高着市场占用率,又要天天背负着销售部门对其挑战的部门了。回头想想,市场部与销售部,就如同我们与客户,其中的微妙关系,又何须道明呢?如果当年销量减少,到底是全国的销售们不够努力呢,还是你这个市场部的策略就出了问题?弄得不好,总有一方要下台。 一场Idea与媒体、渠道的抗衡。无论如何,我们总要做好全盘规划,Idea为先和媒体为先,只是两种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其中的千丝万缕联系和影响,只有去经历更多,才能得到某种最佳的判断,寻找出其中的最优解。 只有从两方面都出发,两者都要想,才有可能激发出新的最佳的传播来。而所有的一切,仍掌控在自己手中。 7. 感触六:PR行业的职业规划——“我们都在吃青春饭” 很多同行业的朋友问我,你打算一直做公关行业吗?我说,我给了自己五年的规划,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东西。这个五年规划,是我在踏出校园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的,只是我远远没有想到,我会在这五年中与公关行业紧紧相连。那个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着,可以去做与媒体、文化相关的工作就可以了。我的梦想,依然是做个很简单的人,看书、写字、画画、摄影,摆弄下花草做点家务,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赏心悦目,然后在有着阳光的午后,舒服地躺在草木原色的椅子上,一书一茶,配上一点音乐一点香薰。似乎有点那红极一时的安妮宝贝的味道。 当然,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的时候还是在2003年刚进学校,第一次在学院教授来给我们做的专业入学指导课上。直到大二有了专门的公共关系课,我才系统了解了课本上的Public Relation是啥玩意,能做什么,对社会可以有多少价值与贡献,当然印象最深的词还有个“扒粪运动”,就像学新闻专业的必须知道有个“客里空”一样。可惜,上完该课,我已下定决心毕业后不会选择“公关”行业,因为那所谓享有名气的教授的那套“公关”,我实在学不来。 而人生总会有意外,偶尔反感过和被我狠狠鄙视过的东西,却在后来让人产生很大的兴趣,想自己也试一试,而这一个想法,也十足让我掉进的PR行业一时不得脱身。然后,就这样开始了一种纠结而上瘾的生活,就像爱上一个注定没有未来的男人。但唯一庆幸的是,试水PR让我一改大学时代对其的偏见,而真正了解到中国国内的公关行业是如此辛苦,却又好像宁愿就这样被折磨——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个亦步亦趋的行业。而这,我也终于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的教育是多么不靠谱,教育是多么脱离现实。 晚上,和两位有丰厚人力资源经验的70后前辈吃了晚饭,席间大家也或多或少聊了些如今的人力资源状况。而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众多人才也招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好的职业环境与平台,一种供求失衡,已在很多行业存在,并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对于PR业,现在也是如此。好些职位,不过是因为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暂时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充充数,你不过是运气好点而已。所以,不要以为你有个某头衔,还真的把自己当那么回事了。要知道,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就那样了。况且,按照职业规划和人力资源专家的角度看,人才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一口气,当然也吃不成胖子,而天资过人的神童历来是凤毛麟角。 吃晚饭,重走那过去一年中熟悉的回家之路,望着高架桥下透出的蓝色光芒,我又开始恍惚起来。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最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又到底在哪里?这个行业,在中国实在是太年轻了,甚至找不到一种很明显的参照物或职业的变迁史。 即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从事所谓PR的人,现在也不过四五十岁,而大量的从事PR的人还是属于80后,而更多的90后也开始奋力追逐,想在这样行业里获得一席之地。这种年轻,让我们跨出每一步的时候,都走得额外小心翼翼,抱着某种忐忑,心中没底。一切都可能是一种创新,意味着一种新尝试,对于我们每个人,很可能从进入公关业的第一天开始。所接触的每个任务每个项目都是新的,将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个体会,从我第一次跨入这行,一直延续到今日,从未间断。是挑战,但真的也意味着是机会么?很有可能,这一次的项目经验,你接下来再也用不到。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青春,就这样悄悄流逝,干完这五年,这十年,你还真的可以就这样一直干下去,你的身体,还能允许天天加班熬夜,你的家庭孩子,还能让你天天夜不归宿,心中只有客户和项目,让孩子也要忘记你的样子了?…… 这个行业,也是一个输不起的行业,因为很多时候,风险随时存在。一个客户一个case可以成就一个公司,也可以毁灭一个公司。每天,都有可能新的公关公司成立,也很有可能,同时有两个公关公司面临着破产与毁灭。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做项目其实并不复杂,或许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可以做好一个项目,获得很大的利润,但是这样行业的公司却往往经不起现金流的断裂。如果银行不给贷款,如果客户回款不能及时收回,如果供应商把你告上法庭……这里有太多的如果了,随时都可以让你无路可走。当然,这个假设放在每个行业都适用,只是在PR业会表现得特别明显。而这个行业的业务销售额的数量级,至少在中国本土是可以有一定预计的,感觉在这个数量级上PR和广告还是有太大的差距了。而蓝标的上市,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在摆脱现金流的风险,用资本运作来希望获得组织的整体效益的提升。同时,还可能造就很多富翁,让虚拟资本转化成实际资本,套现将成为现实。当然,从万物能量守恒的定律上说,上市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 我总在公关人的脸上,看到属于这个行业特有的疲倦、憔悴与苍老,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身为这个行业的人的悲哀。为了工作,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了项目,连逛街都职业习惯性的去关注这个市场和产品信息,让大脑不断运转着。而那些憔悴与不安,往往又来源于那最底层,那些对自己没有过多信心的人。 入行两年,很少有时间去考虑类似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问题。只是恍惚还能在寂静的夜里,回忆起自己想要做的应该是什么的,自然,PR是在我规划之外纯属意外的东西。而现在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这个行业里不知所谓,身处一片茫然之中,对自己缺少一个很清晰的未来规划呢!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上周,当我突然想到2012的时候,才发现那将是我的二十多岁之末。原来,我的二十也即将走完。我就再也不能用那句“二十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来安慰自己,好似自己拥有的东西可以很多。 每个行业,越到塔尖所能胜任的人将越少,而贯穿着“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规则和职位能力相匹配的问题,我们可以向着职业经理人去努力,但同时很多人注定将在未来离开这个行业,或者在某个阶段进行一种转型。 时至今日,我唯一能规划到的,便只剩下我的近一两年。现在我还能坚持,那么未来呢?当我的青春我的激情,全部消耗掉了呢?也许,我的理想还在,单纯得已经不适合在PR业中提及。曾经,我一度认为,这种做PR行业的工作,就是在透支生命,透支未来,在畸形的发展,走了很多的弯路。我们是在用未来的30年,换取现在的10年。 而你,真的以为现在如此多倍的付出,就可以在40多岁退休,去保证退休后30年的生活了么?我们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财富和幸福感之间的悖论,需到何时才能停止? 又想起了那个富翁和渔夫的故事,那故事结尾渔夫对富人说的那句话颇有深意与讽刺意味。我们的努力工作,是为了早日获得想要的生活,但如果自己想要的生活要到30年后才开始,那我还不如在现在就要求低一点,从这一刻就开始享受属于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开始转变了一些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是身在其中,却没有跳出那狭隘的眼光,自己被自己困死。 于是,从跨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一个规划。多做几个备案,我想总是好的——即使我还找不到人生的那个最优解。 第三篇 公关世界里的辩证之道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似乎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应该在这个章节里写下些什么,但是马克思告诉我们,万事都是辩证的,而中国的处世哲学,也不断在教育和指导我们,似乎那远比专业课本知识更重要。市面上每天都有研究很多“大家”思想的叫做处世哲学的书,总是可以占满书店大大的一片,受到那些初入职场抑或职场人际受挫的年轻人的追捧。 两年的公关从业经历,这个四月,虽然春天仿佛姗姗来迟,却正好也是我跨出校园接受社会第一份较为正式的实习工作的三年纪念。在上海开往汉口的动车之上,很多感受突然袭来。一个很难得的好天气,适合踏青,心情也随阳光灿烂起来。 这三年里,回想起来,事实上并没有在企业和公司的业务中,积累了多少的人情世故的经验与阅历。却不知道为什么,遇到了与接触到了很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甚至不少在我看来属于社会中流砥柱的70后成功人士。而我依然在用我遵循的态度,平等地去对待所有的发生与所有的人,不分公司的好坏,不分职位的高低。那个标准,是在我心里的,也只有我自己明白。没有谁看不起谁,也没有谁来教训谁。 我不希望因为我现在的工作与行业,而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些自认为还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要世俗,不拜金主义,一点小女人的简单,一点大女人的独立,再带着点江南女子的温婉和女人的小作。 1. 公关职场心态之道:我们的中庸态度 春秋战国,是个乱世的时代,而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影响最深的,还是莫过于这众多的“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至于后来毛泽东强调的这个思想,到现在还一直作为中国文化、思想政治的总指导方针。而我,总将此自然而言延伸至图书文化出版、公关策划和市场营销之中,自己所身处的行业之中。 相比较那么多“大家”而言,我至今还是觉得,去做个拥有中庸思想的人,应该可以更适合这样社会。而在这点上,因为我自己做不到,所以这样的神圣目标,就这样成为了我最大的理想了。 从古至今,这样的游走于官场、职场,或是情场的人,总比那些过于锋芒毕露和有个性的人,更能比较稳妥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公共关系这个名词,在中国本土,则更是将此要求达到了极致。这样的职业发展之路,可以走的比较平稳。 说到“中庸”,我总能想起我大学时候在中国古代文化课上,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给我们讲中庸哲学的画面,也时常出现在我遇到挫折与情绪低落的时候。那个在后来的现实中奋力去追求那个所谓的“中庸”,一个在林语堂笔下形容得绝妙无比的“中庸审美哲学”,在冥冥中影响着我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与处世心态。 “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所以,我一直倾向于去追求这样一种生活境界。 我不止一次在我的文章里提到过上面的那段文字了。当然,这个中庸之道,用在公关行业里,则可以释放出更大的职业推动力,那才是长久的有阶段性的职业发展。只有“中庸”,不偏颇任何一方,这“公关”才最具生存之道。而对于自身,“中庸”之道才不会一下子耗费太多体力,以至于早早断送公关职场之路,“细水流长”的生命,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才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而对于这个行业的素质要求来看,林语堂形容的“半玩世者”倒真的可以成为做优越的“公关玩世者”。身处这个行业,尤其是面对客户部的人,我们还真的不得不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了解些,什么都尝试过玩过一些。其实这样的要求很高,注定着我们比其他行业的人需要付出更多,花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更多事物和新信息。这世界做专才,比较容易,这世界做全才,现在也不是特别困难,但是这世界,要做有一定全面才能的却比较有高level的专才,难度系数就要乘以立方了。 于是,我总将这个行业看作一个神圣的有着极高品味和要求的职业,将这个行业的专家来顶礼膜拜。可惜,现实情况却是,这个行业自诩为“专家”和“资深顾问”的人,似乎一摞一大把,动不动就看到名片上印着XX资深顾问、XX策略顾问,以至于我都弄不清楚这些名词的含义了。我经常纳闷,才几年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真的可以是这个行业的资深顾问甚至是专家,用火箭的速度成为了全才里的专家了?当时的林语堂学贯中西,知识如此渊博,都见他没说自己是专家啊?我突然想起了朋友经常告诫我的话,这个世界真正的顶级富人,往往是最低调的。对于职场,也一样。偶尔我也会心底一笑,不过是拿着个好看的名片,出去好办事——这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PR(骗人)把戏而已。想到曾偶尔遇到的几个XX顾问的内涵和素质,这还真的禁不住要笑出声来。 所以,从身处公关业的第二年头开始,我已经不屑于这些空名与头衔了。深深地记得昔日高中母校自己一位保送清华建筑系的学姐的一篇文章,一句“青春没有浪费”,很多时候,这种心平气和与处世淡然,总可以让人可以更乐观去对待万事万物,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可以离理想更近。 我们可以对我们的公关项目力求完美,我们也可以极力去要求内部项目工作的面面俱到,但是,要知道,公关业的工作,也不过是我们生活着的一部分——每天八小时,而我们却远远需要8小时之外的东西。于是,我总觉得中庸的核心,便是这样一种人生的坦然,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凡事处得刚刚好。这样想来,公关,只不过是我们的工作而已,和这个世界上很多行业一样,一份工作。而人生,却远远不只是工作。 学会“中庸之道”,才不会在这样的行业中,觉得过于工作苦与心累,陷入一种挣扎不出去的泥淖。一切,可以变得很释然,去拥有轻松与潇洒的心态。而中庸之道,也可以让我们随时选择进退。至少,这样的我们,可以让心很自由。入世与出世,或许有了中庸,我们的选择与心态才变得轻松起来。 这世界上是你的,终究会是你的,这才是谁也拿不走的东西。 中庸的态度,一种中庸的理想人生。 2. 公关职场的平稳之道:放正位置,爱上你的现在 职场,可以四平八稳,也可以风起云涌。这在一开始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的。你可以跟随当今潮流奋力一搏,当个安安稳稳又待遇地位不错的公务员,吃皇粮,得权势,去实现“一家得道,鸡犬升天”的愿望。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做技术活,当个高级工程师、建筑师,一张图纸几万、十几万,有一专之长总不至于饿死。当然,你还可以做文化和艺术的偏执狂,艰苦奋斗十年还是有熬出头的机会,一部作品就可以带来香车豪宅。 配图来源:网络 而选择这个公关行业,我实在想不出,有多少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为了接触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成为职场的跳板,抑或是为了某发布会上可以亲自与某明星单独接触,实现自己多年追星愿望,或者,有一天拿到公司的百分之多少的原始股,成为上市公司牛逼的X总?人生呢,确实有很多不可预料。不过,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说理想大部分等同于做梦,梦醒了,才发现年纪差不多了,近乎激动与奋斗不动了。无奈这世界就是没有后悔药。 如果你选择做公务员、老师,事业单位、大国企工作,那么你的职业规划,就是按照某种梯度,经受时间的考验,去面对阅历、经历以及一份份年终总结与数字的考核。这世界上注定有些人适合这样的职业平台,他们可以在这样的工作中自得其乐,干得很知足。而公关业,却很少让我体会到“平稳”二字。 曾经,在前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晋升制度和述职,这会让人很有方向与目标,也确实让我狠狠努力了很长一个阶段。我总相信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现实总与美好的理想相反。那种不知休息不知劳累的经历,让我在现在去翻阅一年多前的日记,都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如果说后悔,我早该后悔。后悔没有好好享受昔日的生活,后悔没有在校园里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没有好好与朋友聚会聊天,没有很多时间与父母电话陪伴左右……后悔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遵循心灵的选择,让心变得更为宽阔与自由。 既然选择了,便是“既来之,则安之”了。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后悔,当你后悔的时候,还不如去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从现在起,摆正自己的心态,站好自己的位置,爱上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或许,这不是你终身的职业,但至少,我们需要抱着一种端正的态度,在什么位置上,就去干好相应的工作,做好自己职位里的事情。也许,不久以后你拥有成功的机会就会变多。这是一种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心灵的正效应,可以为你产生积极的执行力与行动结果。 配图来源:网络 相信对于80后来说,刚毕业那几年不免要受到社会“蘑菇定律”的磨砺。这个蘑菇定律最初源于上时代70年代的美国,大意就是指初学者不可避免地像蘑菇一样,置于一些阴暗的角落,头上浇着大粪,只能自生自灭。意思就是刚毕业的学生初入职场,被安排于不重要的部门,遭受不公正的批评、指责和代人受过,得不到指导和提携。在公关业里,仿佛这样的现象特别严重,新入行的后辈总会莫名其妙地背黑锅,也时常深感学不到东西。但是,我们也要清楚,蘑菇是必须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人的成长也必须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时候调整心态,放好自己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人生中,很多时候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迷惘或者脑子不清楚的时候。偶尔的冲动选择,可能会对你的职业产生某种程度级别的提高,但如果要是一直冲动,那就是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给人以冲动、莽撞甚至不负责任的不好印象,自然也难以让人对你产生信任感。而在这点上,对于公关人来说是很致命的。如果一个人给对方连最起码的信任感都没有,那客户又怎么放心把项目交给你去做呢?所以还是这句话,既然选择了这行,选择去承受这些挑战,那么就不要违背你对客户的承诺,也不要心情反复,更不要轻言放弃! 公关行业,确实是一个相对辛苦的行业,但我们也不得不以此自豪,因为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好公关,成为优秀的公关人。在现实中,光后悔与懊恼,总是于事无补的。我们需要坚强的意识,学着去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就让自己逍遥和自在起来吧! 也许,你的成功就在下一次!爱上你的现在吧!其实这个道理,还是每个行业都一样。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第三篇 3.公关的创新之道:善于学习与多角度思考 公关业,注定是一个高压力,需要自我挑战的行业。我们不断需要各种灵感,需要不断有新的创意,不断去自我突破,挑战已有的案子。 偶尔,与那些在公关公司里实习的学生交流,他们会经常问我现在有没有什么案例可以给他们学习,或者他们说正在做某个案子,问我有没有现成的流程或者类似的案例模板可以套,我通常更希望去给他们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和提议,而并不希望把那些曾有的case给到他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同时因为很多现成的案例,无法解你的燃眉之急去完成方案,即使参考了也无法真的帮助到你,可能还会将原有的思路打乱,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首先你需要明白自己正处于哪个阶段。而这点体会,也是我刚入公关行业经历过的弯路。 很多时候,那些刚入行的公关新人们,总因为高度的热情,而急于去要很多资料来看。而我现在想说,已有的案例,很多只能是让你在闲暇之余,提供学习与参考,让你开阔下知识面,给点公关人的感觉而已;而无人指导和讲解,作为一个未接触过的新手,就很难去体会到案例中的所要表述的要点与亮点。这就犹如我们在大学里接触一门学科,如果刚开始无人指导,自学的效率总是很低的。如果长期以往,新人们的积极性也就受挫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好一个Team的人来组织学习交流会,有人讲解有人点评,甚至召开专门的探讨去质疑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与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提升,这才是已有案例使用的正道。 但鉴于现在很多公司,还不足以提供这样的一个比较好的培训机制与良好的氛围,或者还未形成老人带新人的传统下,这只能由新人自己花更多休息时间去学习,遇到问题适当与自己的直接上级沟通,或者用多种方式去询问那些已在公关业有些经历的前辈了。凡事都要从基础的开始学起,循序渐进,这样才不会走很多弯路。而学习,还在于你自己。 如果对公关业已并不是很陌生了。那么,你可以学习与互相交流的平台也会忽然间变得宽广起来。这是个信息时代,能让你免费利用的资源实在太多了,而你想了解某个话题某个新闻,强大的搜索引擎也可常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到这个时候,你必须学会有选择性的有目的的去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筛选重点信息,有条理地去观察和总结这些信息,找出前后逻辑和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这是你的能力,也是身为公关人需要培养的技能。 我见过一个公司新人。他在最开始的一个月里,我常在起身倒水时路过他的电脑前,却十有八九瞄到他在看各种各样的很好看的PPT,而且一看也不是我们这边项目的资料。这位同学成天看起来很忙很热爱学习的样子。但是,我并不觉得他的工作很出色业务底子很扎实,足以有空到可以在公司“学习”PR知识的地步。作为新人,虽然他还不能独自去完成一个很完整的方案,那至少他现在应该做的是去了解他现在参与项目的客户信息,他所服务的客户的竞品对手正在做什么,还有的就是协助自己的项目Leader去完成一些项目的资料搜集和项目文档。是不是更应该真正用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总结他自己所接触过的资料,给到项目领导建议呢。我们现在很难评断说公司某某人真的不够努力不要求上进,事实是看着周围每个人都很努力,但很多人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公关新人们要知道,如果自己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证明你是有价值的,那么自己也就很快会被人替代。 而我自己在大学里养成的一个不好的习惯,也被我带进了后来的工作,做任何事三分钟热度。我不知道这样一种“三心二意”的工作方式,是否值得在公关业里提倡。不管怎么说,从小到大我也是个一路走来刚刚及格的模范学生吧,也勉强能刚好算作一个热爱学习各种新鲜东西,并尽可能去尝试更多的人。于此,在这个行业混着也不算太差而失去起码的竞争力。 在我很多年前踏出校园之时,我依然希望自己去保持这样的“三心二意”,而可以去努力兑现学校时候的“大言不惭”。然后当我踏入了这个社会,真的发现这个世界里全能的优秀人才很多,值得自己去学习的人更多如牛毛。于是,我也只能努力向着这样的全能型的公关菜鸟目标,加倍地努力迈进,“笨鸟先飞”用在当下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我怎么就觉得自己一直是只怎么看都特别笨的笨鸟,怎么早飞也早入不了那片我期望去的林子。 这自然又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了。所以,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真理。无论如何,在这样的道路上,不学习不努力奋斗是不行的。而光有傻里傻气的学习,也是毫无竞争力的。 任何知识,没有自己的消化,不去主动积极的思考,那么表象就永远是表象,案例就只是一个案例,永远不可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也永远无法给到你未来的工作和项目的参考。我一度觉得我们经常看似非常辛苦的一头扎进了项目,投入了120分的努力到我们的工作中,却发现我们的产出是如此微小,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努力一直在被自己被他人不断的浪费。而事实是,我们盲目的着手去做项目,很有可能在一开始,就没弄清楚客户到底要什么,我们应该怎样Step by Step地去推进项目工作。这是一件很“杯具”的事。 而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少用一些揣测一些“我觉得,我以为”,多一些细致和全面的思考呢?为什么我们非要那么无效地去浪费时间,不仅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要浪费整个团队的时间呢?所以,在公关行业里,光有work hard的高度热诚和全身心投入,也未必可以为整个组织带来正绩效,也注定无法为团队带来创新力量。 作为公关人,在某个阶段某段时间里,必须要给自己一个积淀与安静思考的时间。这些个属于思考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进行。有些人喜欢每日睡前思考和归纳,有些人善于在厕所思考目前的项目和联系最新的新闻,有些人善于在本子上进行一个阶段内自我总结与提升。 这个行业,只有真正经历了,才会了解我们常青的Idea来自何处。保持这样的自我学习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每日如此,便不太会“奥特曼”了。 4.公关人力资源里的效用——善用时间和人力分配 当我还处于年少轻狂、自以为是,认定自己资质和条件不错的时候,现实中不可预料的很多事也在无情的发生,也势必为“成长”与“成熟”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足够的经历,也注定将一无所得。 因为自己从小到大养成的各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兴趣,也因为我的“什么都会一点”却什么都略懂皮毛,开始让我不断在职业生涯里遭遇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尴尬。我总喜欢在同一个时间里,同时去做好几件事情,不断在这个问题上连续犯错。于是,我又不禁想起了很多年前看的刘墉的那篇文章,那个有关“大时间”和“小时间”的故事。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第一次看文章就即可明白的道理,仍在后来的十年中,多次旋回与懊恼。时间分配问题而导致的种种错误和人力耗费,让我一直纳闷为何在我的时间表上,重要和紧急事情之间的较量,每天的工作量总是“杀人于无形”。 这个行业的一个悖论。公关人似乎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永远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永远都觉得每天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将原有的计划击得粉碎又不断推倒重来。其实,我们一直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工作,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给自己的事情擦屁股。曾经,很多个寂静的夜里,当我一天下来麻木地失去自己思考的时候,当我昏沉沉地躺在那张可能一个礼拜都睡不满30个小时的床的时候,我总在质问自己,身为公关人为何要这样辛苦却漫无目标地活着,而我们这样的奋斗却又为了什么?晋升,薪水,年奖,然后阿Q一样安慰自己房子会有的,车子也会有的……我们该如何走好人生的路?这一切似乎都是口头支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也看不到未来的蓝图。在这个行业里,只是——这里太不正常的现象太多。 加班、通宵、很多无效沟通,稍一疏忽很可能失去掌控的项目;低福利、高压力,常常无法进行准确评估的项目绩效,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模式;高流动性、团队向心力,如何去建成一个专业而稳定的组织;高执行力、个人魅力,领导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专业的公关经理人……所有这些,让我在这两年中不断期盼未来,又不断被冷峻的现实所熄灭。 这个特别的行业里,很多Top的公司都在尝试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但至今每个公司还是问题不断状况不断,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金福利以及规章制度方面,所有的问题都好像不动声色,即使我们三倍努力,这样的现象也没有改观,反而越来越严重。人员流动越来越快,公司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高,而员工带来的利润和效率却迟迟没有看到,而同时无论公司怎么出台新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也没见员工说一句公司好,招来的还是朝令夕改的轻率,进而丧失员工的安全感。 而我们,也在这个行业里为自己的种种惰性找到了合理的理由。从幼儿园起,我们被教育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只因为要是早上迟到,自己的名字就会被挂在黑板公告上很难看,而班主任便很快会来找你谈话,也许迟到的结果还意味着一周的班级考评成绩里你为整个班级抹黑,将成为所有学生努力后的“罪臣”。所以,即使我们都喜欢睡懒觉,但却常常不会迟到,因为我们心中有责任有羞耻心。当我们踏入PR行业,突然间一切的规章好像都消失了。我们不会因为开会迟到或者今天承诺要交的作业没交,因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而让整个项目团队成员蒙羞,集体反思。因为公关的职业特殊,而过大地炫耀自己在这个行业绚烂功绩与劳苦功高的一面,开始忘记我们本该遵守的人生信条与承诺。“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同时,我们又可以在这个行业里,蒙混着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在公司上网聊天,美其名曰与客户联络感情,与供应商谈合同报价。但是,我真的很难去考量这里有多少的水分。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上各种各样的网站,这就叫做搜集信息与项目排查,但我常常看到有人在网上排了一天的信息,在下班时候就扔过来一两页的结果。那我为何要为在业余时间就可以Cover的事情来埋单? 当组织的文化,已开始这样畸形发展的时候。那么,所有的规章与原本的人力管理措施,就已经失去效用了。这是一个公关怪圈。可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忙么? 你的整个Team里,真的是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步履一致的协调工作,各司其职地为了同一个目标,高效地完成工作吗?一个组织里,到底大家都有没有在干活,每个人干了多少活,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估个体的工作呢?而完成了工作以后,我们又是否给到的公平的激励,做到真正的奖罚分明?而你的这个团队的工作量和项目量,人手是否正好达到饱和,还是有人闲着没事情干却还要和公司HR吵着要招人呢?或者一边有人才不用或没用在合适的位置,却还要抱怨自己团队里的人不会做事,连写个像样的会议纪要的人都没有? 很多人只是在这个行业里混着,其实公关真的很好混,也许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平步青云”。所以,很多时候的“忙”,都是假象。其实,我们都可以不那么忙。有句话叫“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那现在我真的很想大声呼喊,“公关人何苦为难公关人”? 到了今天,我终于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对你的人格和未来发展,将有着多大的影响与作用。我曾在初到公司的两个月内,风雨无阻地准时在9点到达公司,无论我前一天加班到多晚。而偌大的一片工作区域,却只有我一个人在,这让我很骄傲也觉得很惊讶,而走不出去的则是一个加班的恶性循环的漩涡。没有谁会在每天上午很明确地分配我工作,也没有谁会来指导我的工作,我很自由而内心却是无底洞,那种感觉其实很难受。而我曾经,也因为有过的那么一阵子“自由”,而差点迷失了自己。 我开始深思过去的两年的种种困惑与忙碌的假象。其实,答案变得极为简单。 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风格和差距,其实明眼人一看也知晓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和组织,必然拥有一个很清晰的组织目标。而每位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位置,而很有计划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而在这里又不得不提领导者的Style,总体说来,在公关业中过于集权和过于松散的领导,都不可能带好这个团队。而每个Leader带出来的团队,又往往一个个沿袭这个领导的风格,好似代代相传的样子,也许这也和公司文化业有关。每个公司不同的文化,也将造就不同的人和思维方式。 其次,正像《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说的那样,我们需要自我管理。我们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保证,同时又要科学评估自己的能力与每项任务完成的时间,让你工作的时间与工作内容都尽可能变得可以预知与操控。Out of Control的感觉,其实是最不好的,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因为刹车失控而全盘皆输,就像《奋斗》里富爸爸让陆涛自己开那辆好车的感觉一样。但是,通常这一点我们又是很难做到,皆因我们之前将很多坏毛病都习以为常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格管好自己,正确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工作,那么成天喊工作做不完,焦头烂额的情况会少很多吧?我们各自的生活也变得正常了。 再次,循序渐进,做事有先后。我一直在各种各样的项目工作中,试图找出一些共通的规律。但总结下来,干活的效率若是要提高,其实就无非是让自己尽快融入Team,成为其中的熟练工。做事有先后,各块工作均要有分工,做项目尤其如此。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什么又是这个链条中的关键点,需要各个击破的。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团队里,有几个角色必不可缺。一个是有着很好的逻辑与执行力的项目负责人,一个是有着沟通和协调优势的好好先生,再者就是要有那么一两个真正可以做事靠谱点的人,而至于最后的那个可以多出点想法和创意,偶尔可以允许他油腔滑调些。这样的人组合在一起,这个团队基本不会太差了。 第四,“今日事今日毕”。这两年中,让我唯一觉得自己的最大不足,便是对此条的兑现程度远远不够。想到这个,我总会想到某个名字,进而联想起电视里播放着的黄埔军校里学习的学生。相比较而言,自己确实太没有章法了。其实,这又是个习惯和责任问题,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极其不易,却很容易在不佳的环境中被改变,而好的习惯的养成,注定需要克服更多。心里那个“责任”的声音,则会在你产生惰性和情绪的时候,促使你去完成应完成的工作。成年人,做事应当如此,至少我们需要点诚信与责任。 最后,“永远的工作59分,生活99分”。这一点,是我从路金波那Copy过来的。说到底,我们的一切努力,是为了更优质的生活,也为了去分享幸福与快乐。我总觉得成功者,应该是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幸福,而偏颇任何一方的强者,依然让我致以怀疑和审问的眼光。我们总该有自己的生活吧! 59分与99分,代表着我们对幸福理解的意义。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那样辛苦地活着,也许,你的个人产出的效能和价值也会变大。难道你不希望如此么? 写于2010年4月28日